-
引言
鉴于最近某些中国大陆无良商家使用夸张的宣传手段对消费者进行洗脑并诱导其购买拥有过高溢价的产品,便有了这篇文章的诞生。此文简单地讲述了基于电视和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家庭媒体中心发展历史,权作对该部分知识的普及。
本文章节基于时间轴排序,对历史上各年代的基于电视和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家庭媒体中心进行简述,并在最后进行总结。
鉴于作者英语水平有限,许多资料较少的产品可能被我遗漏,欢迎读者在不对我进行人身攻击的前提下批评指正。
-
世界上第一台“智能电视”:1993年,苹果,Macintosh TV
这个可能是目前可以考据到的首款民用级电视电脑一体机。它出现于1993年,售价2097美元。它配置了一颗来自摩托罗拉的32MHz的CPU和5MB内存,在现在看来性能实在是非常孱弱。但请不要忘记,这款产品在20年前发售,直到现在,类似的产品仍然沿用了当时的内部设计。
因为设计过于超前并且价格高昂,这款产品在发售后仅不到5个月(1994年2月)即宣告停产,全球销量也仅有10000台。
这个昙花一现的产品并没有为世界带来灵感,但不得不说它为未来的家庭媒体中心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维基百科(英文),Macintosh TV: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cintosh_TV
-
PC与TV的正式结合:1996年,GateWay
第一个提出“PC-TV二合一”概念的是捷威(GateWay),捷威于1996年发售了配置有电视调谐器卡和电视视频卡的计算机,售价4000美元。但在当时,它仍然是被当做计算机而非电视,也在当时,公众第一次知道了“家庭影院电脑(The home theater PC)”这个词汇。这便是现代HTPC和智能机顶盒的雏形。
非常遗憾,我找不到这货的图片。而且我想,4000美元的这货在当时真的会有人去买嘛?
参考文献:彭博社《商业周刊》(英文):http://www.businessweek.com/1996/13/b3468128.htm
-
首款商业家庭媒体中心系统:2002年,微软,内置了Windows Media Center的Windows XP Media Center Edition
Windows XP Media Center Edition其应用方向是基于Windows XP的可遥控家庭影院操作系统。该产品隶属于Windows XP产品系,使用的也同样是Windows XP核心,但在用户界面上可以运行微软的Media Center应用。用户通过这个系统可以方便的进行电视电影的播放和录制,以及数字格式的音乐及视频播放等。这也是首个对遥控器进行友好支持的Windows产品。
这是微软第一次尝试占领消费者的客厅。Windows Media Center从此便随Windows家用产品线一起进化。但直到今日,仍然没有占领太多的市场份额。图片来自当前微软最新版的操作系统Windows 8。
同年代的非商业家庭媒体中心系统还有MythTV和XBMC。XBMC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现在已经被移植到了各大操作系统上,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开源家庭媒体中心系统之一。
-
苹果归来:2006年,苹果,Apple TV
苹果公司在2006年9月发布了Apple TV(当时的官方命名为iTV),并于次年3月开始出货。它是用来播放来自iTunes Store、Netflix、YouTube、Flickr、MobileMe里的IPTV数字内容或是Macintosh或Windows电脑中iTunes里的多媒体文件,并将其由高分辨率宽屏幕的电视机播出。第一代Apple TV采用了修改版的Mac OS X v10.4,硬件采用了基于x86的Pentium M处理器。第二代Apple TV则采用了与iPhone 4相同的操作系统和处理器:iOS4.1和三星代工的Apple A4。2012年3月,内置了单核心Apple A5处理器的第三代Apple TV发布。
2007年1月,第一代Apple TV开始预购,当月底预购量即突破十万台。图片为第一代Apple TV。
参考文献:维基百科,Apple TV:https://zh.wikipedia.org/wiki/Apple_TV
-
全民普及:2010年,谷歌,Google TV
Google TV是由Google为首所开发,以Android作为软件平台,并结合机顶盒(注意,并非中国大陆广电运营商为数字电视用户配置的数模转换用机顶盒)或高分辨率电视平台而成。除了Google参与开发外,尚有索尼、英特尔、罗技共同合作。2010年5月20日在Google I/O发布会正式公布此计划。
第一代Google TV产品来自索尼(智能电视产品)和罗技(智能机顶盒产品)。图片为2010年10月发布的Sony NSX-24GT1。
因为Android是开源操作系统,所以Google TV产品得到了中国大陆厂商的青睐,并大量进行仿制和山寨。其中包括一些独立智能机顶盒制造商(美如画,开博尔)、传统电视制造商(创维、长虹、TCL)、计算机硬件企业(联想)、智能手机企业(小米)、传统网络设备制造商(TP-LINK)和互联网企业(乐视网)。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厂商的山寨行为促进了智能机顶盒的降价,目前在市场上,智能机顶盒的价格已经下探到了200人民币左右。但仍有小部分厂商利用了消费者资讯不对等的劣势,夸张和虚假宣传,将拥有大幅溢价的智能电视/智能机顶盒产品投入市场,赚取暴利。
-
你应该知道的“基于电视和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家庭媒体中心”
比起文字,我还是喜欢用图。鉴于零售市场HTPC较少见,此节仅讨论自行组装的HTPC。
- HTPC:缺点:维护难度高,功耗较大;优点:成本适中(可以将淘汰计算机再利用),性能强大,扩展性强,未来升级方便;适合拥有一定计算机基础,对性能要求较高的用户使用。
- 智能电视产品:缺点:成本最高,性能较低,无法升级(升级必须废弃整机),扩展性差,售后困难(体积过大,物流困难,生产商一般不会以换代修);优点:减少了智能机顶盒所占用的客厅空间(一本书大小);不适合任何用户使用,未来必将被淘汰。
- 智能机顶盒产品:缺点:性能较低,扩展性差;优点:成本最低,升级方便,售后方便。
HTPC | 智能电视产品 | 智能机顶盒产品 | |
性能 | 极高 | 低 | 低 |
扩展性 | 极高 | 中等偏低 | 中 |
未来升级 | 可方便更换硬件 | 无法升级 | 可方便更换机顶盒 |
占用客厅面积 | 高 | 低 | 低 |
维护难度 | 高 | 低 | 低 |
售后难度 | 无售后 | 高 | 低 |
功耗(含电视功耗) | 高 | 中 | 中 |
成本(不自备电视) | 高 | 中 | 中等偏低 |
成本(已有电视) | 中 | 极高 | 低 |
适合用户 | 性能要求高 | 不适合所有用户 | 适合所有用户 |
-
最后谈谈乐视
- 虚假宣传1:自称自主研发,我难以想象,屏幕来自夏普(日本),芯片组来自高通(美国),操作系统来自谷歌(美国),由鸿海精密(台湾)下属富士康组装,乐视研发了什么?研发如何把自己的商标粘在外壳上吗?
- 虚假宣传2:将SDP宣传为夏普,向自己脸上贴金。
- 被夏普拆穿后,嘲讽夏普。
- 产品溢价过高,谋取暴利。
- 阴谋论:完全没有做产品的计划,只为借故事行权套现。
- 停牌爽不爽?
- 我是不是枪得太明显了?
不能+1差评